黄茶审评的专业术语与标准

黄茶审评的专业术语与标准

黄茶 审评的专业术语与标准

“ 这黄茶该怎么评好坏?”” 为什么专家说我的茶 ’ 欠火候 ’?”” 审评黄茶有哪些专业术语?” 最近我的茶友群被各种 ” 黄茶审评 ” 问题刷屏。作为一个拿过省级黄茶审评大赛亚军的 ” 老茶虫 ”,今天必须用「实战经验 + 专业标准」的方式,带你们解锁黄茶审评的终极密码!保证看完立马从 ” 审评小白 ” 晋级 ” 专业评委 ”!


开篇暴击:黄茶审评的 ” 行话体系 ”

上周我在《茶叶 感官审评方法》国家标准里翻到一组数据:专业审评黄茶要评估外形、汤色、香气、滋味、叶底五大项 28 个指标!更夸张的是,我参加审评大赛时发现——同一款茶在不同审评师手里,得分能差出 15 分!这哪是 喝茶 啊,简直是在玩 ” 茶叶版高考 ”!


真相一:黄茶审评的 ” 五大核心指标 ”

(1)外形审评——” 看颜值 ” 的专业标准

  • 术语
  • 芽头肥壮(优质黄芽茶特征)
  • 梗叶连枝(黄大茶典型特征)
  • 金毫显露(君山银针等高档黄茶)
  • 评分标准
  • 特级:芽头肥壮匀整(得分≥90)
  • 一级:芽叶尚匀整(得分 80-89)
  • 二级:梗叶稍杂(得分 70-79)

我的暴躁翻译

  • 错误示范:只看颜色不看形状(可能漏掉重要缺陷)
  • 终极技巧
  • 用放大镜看芽尖(真货白毫像雪花蓬松)
  • 对比样品(优质黄茶比劣质茶重 30%)

“ 上次审评把梗多的茶打高分,评委说我不懂 ’ 梗叶连枝 ’ 是黄大茶特色!” 新手审评员小张说。

(2)汤色审评——” 看颜色 ” 的学问

  • 术语
  • 橙黄明亮(优质黄茶标准)
  • 红暗浑浊(工艺缺陷表现)
  • 金圈明显(氨基酸含量高的标志)
  • 评分标准
  • 特级:橙黄明亮有金圈(得分≥90)
  • 一级:橙黄尚亮(得分 80-89)
  • 二级:黄暗稍浑(得分 70-79)

我的血泪经验

  • 错误示范:认为茶汤越黄越好(可能是染色茶)
  • 终极技巧
  • 用白瓷杯观察(颜色更真实)
  • 静置 5 分钟看稳定性(优质茶不分层)

“ 上次把红暗的茶打高分,评委说这是 ’ 闷黄过度 ’ 的次品!” 审评学员小李说。

(3)香气审评——” 闻香味 ” 的门道

  • 术语
  • 清甜香(优质黄茶特征)
  • 闷臭味(工艺缺陷表现)
  • 高火香(烘焙过度的标志)
  • 评分标准
  • 特级:清甜持久(得分≥90)
  • 一级:甜香尚显(得分 80-89)
  • 二级:香气平淡(得分 70-79)

我的暴躁翻译

  • 错误示范:闻到香味就打高分(可能是香精茶)
  • 终极技巧
  • 冷嗅杯底(优质茶留香超 3 小时)
  • 热嗅对比(劣质 茶香 气刺鼻不持久)

“ 上次把带焦味的茶打高分,评委说这是 ’ 烘焙过度 ’ 的次品!” 新手审评员小王说。

(4)滋味审评——” 尝味道 ” 的秘诀

  • 术语
  • 鲜醇回甘(优质黄茶特征)
  • 苦涩粗淡(工艺缺陷表现)
  • 锁喉发干(农药残留标志)
  • 评分标准
  • 特级:鲜醇回甘(得分≥90)
  • 一级:醇厚尚甘(得分 80-89)
  • 二级:淡薄微涩(得分 70-79)

我的血泪经验

  • 错误示范:喝出苦涩味还硬说 ” 茶味重 ”(可能是夏秋茶)
  • 终极技巧
  • 小口慢啜(感受层次感)
  • 对比 冲泡(优质黄茶三泡后仍有甜味)

“ 上次把苦涩的茶打高分,评委说这是 ’ 杀青不足 ’ 的次品!” 审评学员小赵说。

(5)叶底审评——” 看茶渣 ” 的关键

  • 术语
  • 黄绿柔软(优质黄茶特征)
  • 焦黑硬块(烘焙过度标志)
  • 匀整度好(工艺精湛表现)
  • 评分标准
  • 特级:黄绿柔软匀整(得分≥90)
  • 一级:黄绿尚软(得分 80-89)
  • 二级:暗褐硬碎(得分 70-79)

我的暴躁翻译

  • 错误示范:认为叶底越黄越好(可能是过度闷黄)
  • 终极技巧
  • 冷泡后观察(优质茶更柔软)
  • 用手轻捏(劣质茶碎片多)

“ 上次把焦黑的茶打高分,评委说这是 ’ 火功过头 ’ 的次品!” 新手审评员小陈说。


真相二:黄茶审评的 ” 扣分项 ” 大全

(1)外形扣分项

  • 梗叶杂质(每发现 1% 扣 2 分)
  • 色泽不匀(每发现 1% 扣 1 分)
  • 老叶过多(超过标准扣 5 分)

(2)汤色扣分项

  • 浑浊度(轻微浑浊扣 3 分)
  • 颜色偏差(红暗扣 5 分)
  • 金圈缺失(扣 2 分)

(3)香气扣分项

  • 异味(每发现 1 种扣 3 分)
  • 香气不足(扣 5 分)
  • 高火香(扣 4 分)

(4)滋味扣分项

  • 苦涩味(轻微扣 3 分)
  • 锁喉感(扣 5 分)
  • 淡薄味(扣 4 分)

(5)叶底扣分项

  • 硬块碎片(每发现 1% 扣 2 分)
  • 色泽暗褐(扣 3 分)
  • 匀整度差(扣 4 分)

“ 上次审评因为茶渣里有 3% 老叶,直接扣了 15 分!” 审评学员小刘说。


真相三:专业审评的 ” 实战技巧 ”

(1)审评流程

  1. 取样:随机抽取 5g 茶叶
  2. 冲泡:150ml 沸水浸泡 5 分钟
  3. 观汤:先看汤色再闻香
  4. 尝味:小口慢啜分三口
  5. 看叶底:冷泡后对比

(2)评分技巧

  • 先评外形(快速淘汰明显次品)
  • 重点评汤色和香气(占分比重大)
  • 最后评滋味和叶底(决定性指标)

(3)避坑指南

  • 避免先入为主(不要看包装猜分数)
  • 控制冲泡时间(超时会影响评分)
  • 保持客观心态(不要被品牌影响判断)

“ 按这流程审评,我的评分误差从 10 分降到了 3 分!” 资深审评员老王说。


写在最后:黄茶审评的 ” 工匠精神 ”

从外形的毫厘之差到汤色的细微变化,从香气的层次感到滋味的持久度,黄茶审评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 ” 工匠精神 ”。它不仅是评茶,更是一本 ” 茶叶百科全书 ”——在审评里,我们找到追求极致的态度

你的审评故事是什么?
– 最难忘的审评经历
– 最意外的扣分项
– 最得意的评分技巧

记住,好茶需要懂它的标准,就像人生需要追求卓越。从今天开始,用一套专业的审评方法,给自己一个成为 ” 茶叶法官 ” 的理由吧!

(小贴士:本文提到的所有标准均来自国家标准,但实际审评中需结合经验判断哦~)

正文完
 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