奈雪的茶高端茶饮之路,从困境中如何寻找突破?

奈雪的茶高端茶饮之路,从困境中如何寻找突破?

奈雪的茶高端茶饮之路,从困境中如何寻找突破?

“你有没有发现?曾经排队两小时才能买到的奈雪的茶,现在门店里没那么挤了;以前一杯 30 多元的霸气草莓,如今被隔壁喜茶的‘降价款’抢了风头;曾经主打‘高端现制茶饮’的奈雪,现在既要和蜜雪冰城的平价策略抢下沉市场,又要和喜茶的创新产品比新鲜感……有人可能好奇:‘奈雪的茶当年可是高端茶饮的标杆,咋现在有点‘掉队’了?’有人却觉得‘高端茶饮本来就小众,奈雪坚持做品质没错。’更有人直接断言:‘奈雪的困境不是‘高端不行了’,而是没找到‘高端 + 可持续增长’的平衡点!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奈雪的茶高端茶饮之路 ——从当年的‘网红鼻祖’到如今的‘调整转型’,它到底遇到了哪些坎儿?又是怎么尝试突围的?这对其他高端茶饮品牌有啥启发?”


开篇暴击:高端茶饮的“顶流玩家”,为啥突然不香了?

先看一组数据:2024 年上半年,奈雪的茶门店数量约 1800 家(对比喜茶的 3000 多家、蜜雪冰城的 4 万多家),单店日均销量约 300 – 400 杯(喜茶约 500 – 600 杯,蜜雪冰城超 1000 杯),平均客单价 28 – 35 元(喜茶降价后部分产品低至 15 – 20 元,蜜雪冰城集中在 8 – 12 元)。曾经奈雪是“高端现制茶饮”的代名词——2015 年创立时,主打“茶饮 + 软欧包”的组合,门店开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(比如深圳万象城、上海来福士),一杯霸气芝士草莓卖 30 多元,排队两小时是常态。

但最近几年,奈雪的日子不太好过:** 一方面,喜茶、乐乐茶纷纷降价(推出 15 – 20 元的“轻松系列”),蜜雪冰城用低价(8 – 12 元)和下沉市场(三四线城市门店超 2 万家)抢走了大量消费者;另一方面,消费者对“高端茶饮”的认知变了——不再单纯为“品牌溢价”买单,更看重“性价比 + 产品创新”。你可能会问:“奈雪的高端定位是不是错了?它为啥不跟着降价?”别着急,咱们慢慢拆解!


一、奈雪的高端茶饮之路:曾经的“网红鼻祖”是怎么炼成的?

1. 早期成功:靠“茶饮 + 软欧包”的差异化组合

2015 年,奈雪的茶在深圳创立时,市场上要么是纯茶饮店(比如快乐柠檬),要么是面包房(比如 85C),而它首创了“茶饮 + 软欧包”的模式——一杯现制茶饮配一个现烤软欧包,定位“高端休闲空间”。当时的软欧包主打“健康 低糖”(用全麦面粉、天然酵母),茶饮用的是现萃 茶叶 (不是粉末 冲泡),目标客群是 20 – 35 岁的都市白领女性(注重生活品质,愿意为“仪式感”花钱)。

举个例子 :经典产品“霸气芝士草莓”(当季草莓 + 芝士奶盖 + 现萃 绿茶),售价 32 元,搭配一个现烤的“草莓魔法棒”软欧包(18 元),一套下来 50 元左右,但消费者觉得“在装修精致的店里,坐着慢慢喝下午茶,很值!”

2. 品牌升级:绑定“高端现制茶饮”的标签

奈雪早期坚持开大店(平均面积 200 – 300㎡,比普通奶茶店大 3 – 5 倍),门店选址集中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(比如北京国贸、上海环球港),装修风格走“轻奢风”(木质桌椅、绿植墙、艺术画),服务也强调“仪式感”(店员会主动介绍茶饮原料,提供免费充电、充电线等服务)。这种“高端场景 + 优质产品”的组合,让它成功树立了“高端现制茶饮第一品牌”的形象——消费者提到“30 元以上的奶茶”,首先想到的就是奈雪。

个人观点:奈雪早期的成功,本质上是抓住了“消费升级”的风口——当大家不再满足于街边 5 元一杯的粉末奶茶时,它用“现萃茶 + 健康面包 + 舒适空间”,满足了都市白领对“品质生活”的追求。


二、困境与挑战:高端茶饮的“三座大山”

1. 竞争加剧:喜茶降价,蜜雪冰城下沉,夹缝中求生存

  • 喜茶的“降价突袭”:2022 年开始,喜茶推出“轻松系列”(比如轻松芒芒甘露,售价 15 – 18 元),把部分产品价格砍到原来的一半,直接抢走了奈雪的“中间客群”(原本喝 25 – 30 元奶茶的消费者)。
  • 蜜雪冰城的“低价碾压”:蜜雪冰城凭借 8 – 12 元的极致低价(冰淇淋 3 元,柠檬水 4 元),在下沉市场(三四线城市)开了超 2 万家店,把“喝奶茶”变成了“日常消费”,挤压了奈雪的潜在市场。
  • 消费者认知变化:现在的年轻人更理性——“30 元买杯奶茶,不如买两杯 15 元的,或者吃顿火锅。”高端茶饮的“品牌溢价”不再像以前那么好赚。

2. 成本压力:大店模式 + 现制现售,利润被“吃掉”

奈雪一直坚持“大店 + 现制现售”的模式——门店面积大(租金高)、员工多(服务成本高)、茶饮和软欧包都是现场制作(原材料损耗高)。数据显示,奈雪的租金成本占营收比约 15%(喜茶约 10%,蜜雪冰城约 5%),人力成本占比约 20%(行业平均约 15%)。

举个例子:一家奈雪门店月租金 10 万元,员工工资 8 万元,原材料成本 12 万元,加上水电杂费,一个月总成本超 30 万元。如果月营收达不到 50 万元(日均约 1.6 万元),就会亏损——但如今奈雪单店日均销量约 300 – 400 杯(按均价 28 元算,月营收约 25 – 33 万元),盈利压力很大。

3. 产品创新瓶颈:高端≠“贵就好”,消费者要新鲜感

奈雪早期的爆款(比如霸气草莓、芝士茶系列)靠的是“原料新鲜”(当季水果 + 现萃茶),但近几年产品迭代速度变慢——消费者吐槽“喝来喝去还是那几样”“新品和去年的差不多”。相比之下,喜茶 2024 年推出了“果咖系列”(咖啡 + 水果)、“酒酿系列”,蜜雪冰城出了“椰乳拿铁”“冰淇淋圣代”,更有话题性和新鲜感。

个人观点:高端茶饮不能只靠“贵”,更要靠“独特”——如果产品和服务不能持续给消费者惊喜,光靠“高端标签”迟早会被市场淘汰。


三、突围尝试:奈雪如何寻找“高端 + 可持续”的平衡点?

1. 门店转型:从“大店”到“小店”,降成本提效率

2023 年开始,奈雪推出了“奈雪 PRO”和“奈雪茶院”两种新店型——
奈雪 PRO:面积缩小到 80 – 120㎡(比标准店小一半),取消现场烘焙软欧包(改为中央厨房配送预包装面包),只保留茶饮和少量轻食(比如三明治)。租金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(单店投资从 300 万元降到 150 万元左右),但保留了“高端茶饮”的核心产品(现萃茶 + 鲜奶)。
奈雪茶院:定位“第三空间”(类似咖啡馆),面积约 150 – 200㎡,主打“安静喝茶 + 阅读社交”,茶饮价格稍低(20 – 28 元),但提供更多免费服务(比如充电线、书籍杂志)。这种店型针对的是“愿意为环境买单”的年轻客群(比如学生党、自由职业者)。

效果:奈雪 PRO 的单店日均销量约 400 – 500 杯(比标准店高 20%),成本降低了约 25%,目前占比已超 60%。

2. 产品创新:从“水果茶”到“多元赛道”,抓住新需求

奈雪开始拓展产品线,不再只做“水果茶 + 软欧包”:
茶咖系列:推出“茉莉拿铁”“普洱冷萃咖啡”,把东方茶和咖啡结合,吸引原本喝咖啡的客群(比如上班族)。
养生 茶饮:针对 30 岁以上消费者,推出“红枣桂圆奶茶”“陈皮红豆沙奶茶”,强调“健康 + 温暖”。
季节限定 + 联名款:和博物馆(比如故宫文创)、动漫 IP(比如《狐妖小红娘》)联名,推出“故宫红墙奶茶”“狐妖小红娘限定杯套”,用文化元素提升新鲜感。

个人观点:高端茶饮的未来一定是“多元化”——不能只盯着“水果茶”,要针对不同客群(年轻人 / 中年人)、不同场景(日常饮用 / 社交聚会),提供更丰富的选择。

3. 数字化运营:用“数据”精准服务顾客

奈雪加大了数字化投入——通过小程序 / 企业微信沉淀会员(目前会员数超 8000 万),分析消费数据(比如“20 – 25 岁女生偏爱草莓系列”“周三下午 3 – 5 点销量最高”),针对性地推出优惠(比如“周三会员日买一送一”)、调整菜单(比如在销量低的时段推出低价引流款)。

同时,奈雪的门店开始用智能设备(比如自动奶茶机、智能茶饮机),减少人工操作误差,提高出餐速度(从原来的 5 – 8 分钟缩短到 3 – 5 分钟)。

个人观点:数字化不是“噱头”,而是高端茶饮“降本增效”的关键工具——用数据读懂顾客,用技术提升体验,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。


总结:奈雪的茶高端茶饮之路,给行业的三点启示

第一,高端≠高价,而是“独特价值”——产品品质、消费体验、品牌文化缺一不可;
第二,坚持高端定位的同时,要学会“灵活调整”——降成本(小店模式)、拓产品(多元赛道)、提效率(数字化);
第三,消费者的需求在变,品牌也要跟着变——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生活方式”,才能持续吸引顾客。

奈雪的茶现在的困境,其实是整个高端茶饮行业的缩影——当“高端”不再是稀缺标签,品牌必须找到“品质 + 性价比 + 创新”的平衡点。它的尝试(门店转型、产品多元、数字化运营)虽然还在路上,但已经给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:高端茶饮的未来,一定是“更懂消费者、更会玩创新、更懂成本控制”的品牌才能赢!

(PS:你还喝奈雪的茶吗?你觉得它哪款新品最值得尝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~)

正文完
 0